新能源汽车的赛场,一边是小米事故引发的安全拷问,一边是京东跨界带来的模式革新。
短短半年间,小米汽车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将这一年轻品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与此同时,京东跨界入局,宣布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宣称要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
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汽车路径,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条不同发展路径,同时引发了大家对安全问题的思考。
小米困境:过度营销与安全缺位
成都事故中,尽管警方通报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但车门无法打开、电池迅速爆燃的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的质疑。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宣传时只强调“按压微动开关就能电动解锁”,却在事故中可能因碰撞断电无法从外面打开。
更为根本的是,小米似乎把3C行业的“迭代思维”应用于汽车领域。2025年9月,小米紧急召回116887辆SU7,原因是L2辅助驾驶对极端场景的处置能力不足,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深感担忧。
京东模式:生态整合与风险转移
京东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京东的“国民好车”项目,本质是一场精准的资源整合:广汽负责造车身,宁德时代供电池,京东只抓两端——前端的用户洞察和后端的销售服务。
京东携6亿用户消费数据入场,只负责“数据+渠道”,这种模式也有隐患。汽车行业的“水太深”,从电池热失控的安全隐患,到智能驾驶的技术迭代,每一项都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京东缺乏对造车细节的把控能力,品控全依赖广汽的灯塔工厂体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京东多年积累的品牌信誉可能瞬间崩塌。
行业反思:安全应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无论是小米还是京东,在涉足汽车行业时,安全始终都是必须放在首位的关键要素。没有安全,再高的性价比、再优雅的设计,也都是空谈。
工信部上个月已经开始征求意见,拟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因为这种设计存在安全隐患。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这些安全问题。
行业的竞争也应从参数堆砌转向安全冗余,从营销话术转向责任担当。小米执着于堆参数讲故事,从“1548匹马力”到“16.8亿种驾驶模式”,而安全,才应是汽车制造的核心。
新能源汽车的赛场从不缺少新故事。京东造车的轻资产模式能否成功,尚需市场检验;而小米汽车的安全质疑,也唯有通过技术改进与安全强化来回应。
当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智能功能与炫目设计时,心底最关注的依然是:这辆车,能否平安带我到达目的地。谁能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笑到最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