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的一段视频在汽车行业掀起巨浪。李凤刚在视频中探讨了汽车搭载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的区别,面对镜头,李凤刚表示:“汽车绝非快消品,奥迪绝不拿用户安全练手!”这番被业界视为“安全宣言”的发言,直指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关于芯片选型的核心争议。跨界造车的科技企业,尤其是近期发售搭载消费级SoC芯片的小米汽车,被认为是这番话“暗中所指”。
车规芯片的四大“生死线”
一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告诉记者,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的差异远非性能参数之别,而是“生死攸关”的技术鸿沟,存在“四大生死线”:
一是温度耐受性成为首道生死线。汽车电子必须经受吐鲁番60℃高温炙烤与漠河-40℃极寒的双重考验,车规芯片需在-40℃至150℃范围内稳定运行。而消费级芯片的设计范围通常仅为0℃至70℃,一旦环境温度突破60℃,故障率将骤升2.3%。“这直接关系到全景影像黑屏或系统宕机概率。”一位参与中汽研测试的工程师解释道,“在吐鲁番暴晒环境下,非车规芯片可能因过热导致控制系统失效。”
二是缺陷率的天壤之别构成第二条生死线。行业数据显示,消费级芯片允许缺陷率高达500PPM(百万分之五百),而车规级芯片要求低于1PPM。这意味着当一辆智能汽车搭载千颗芯片时,消费级方案潜在故障点可达50个,车规级方案则控制在0.001个。“百万分之一的缺陷率不是数字游戏。”专注于功能安全的专家强调,“它背后是280项严苛测试的累积,包括温度循环、盐雾腐蚀、机械振动等模拟极端场景的验证流程。”
三是第三条生死线聚焦寿命周期与供应链。汽车产品通常需要10-15年的使用保障,车规芯片供应商必须承诺十年以上的稳定供货。反观消费级芯片迭代周期常以年计——如手机芯片的换代频率高达1年。中国汽车芯片创新联盟的测试报告指出,这种时间尺度的错配将导致车辆进入生命周期后半程时面临芯片停产、系统失效的风险。
四是认证体系的完整性成为最后一道生死防线。车规芯片强制通过AEC-Q100/104可靠性认证、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及IATF 16949质量管理认证,形成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路保障。多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指出,这些认证要求芯片实现硬件级冗余设计:例如双核锁步架构确保计算一致性,ECC内存校验实时纠正数据错误,以及系统性的失效模式分析(FMEA)。而消费级芯片仅遵循消费电子标准,即使如某些厂商宣称通过“AEC-Q104认证”,该标准实际仅覆盖分立器件,无法应对复杂SoC(系统级芯片)的整体风险。
汽车电子系统的芯片分级逻辑是什么?
据了解,随着汽车电子架构的演进,不同功能域对芯片安全等级的需求呈现显著差异。根据ISO 26262标准划分的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行业已形成清晰的技术共识:关乎生命安全的控制系统必须坚守车规芯片红线。
被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安全关键领域,车规芯片是不可妥协的标配。气囊、防抱死刹车(ABS)、电子助力转向等系统要求最高的ASIL-D级安全等级。某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白皮书显示,这些系统需要纳秒级响应确定性,且故障容忍率低于10^-8/小时。被采访的专家以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为例解释:“当车辆高速行驶时,转向指令延迟超过0.5秒即可能引发失控。这要求控制芯片不仅通过AEC-Q100认证,还需内置硬件锁步核与实时自检机制。”同样,ADAS(高级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控制系统至少需达到ASIL-C/D级。某自动驾驶芯片企业首席架构师透露:“L2+级以上系统的感知决策芯片必须满足故障检测覆盖率99%以上,这意味着需要三重冗余计算通道的架构设计。”
非安全域则存在技术弹性空间。智能座舱的信息娱乐系统通常仅需ASIL-A/B级认证,工作环境温度(0℃-70℃)相对温和,但弹性边界正在模糊化:“现代智能座舱已超越娱乐功能边界。当仪表盘显示(ASIL-B级)与辅助驾驶指令(ASIL-D级)共用计算平台时,消费级芯片缺乏硬件级任务隔离机制的风险将被放大。”某车企电子电气架构负责人举例道:“若娱乐系统内存泄漏波及关键进程,可能导致制动指令延迟0.5秒——这在高速场景下足以致命。”
分域隔离成为行业过渡方案。为平衡创新与安全,头部企业开始采用域控制器架构物理隔离不同安全等级的系统。然而这种架构对芯片间通信提出更高要求,需遵循ISO 21434网络安全标准,防止车载网络被恶意渗透。
小米汽车的芯片策略是创新还是妥协?
小米汽车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代表,其芯片选用策略引发行业激烈讨论。
尤其是小米YU7搭载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4nm手机平台),成为安全争论的焦点。为将起售价压至16.98万元,该方案比车规级8295芯片节省30%成本(约80美元)。小米宣称通过“三明治结构散热系统”(石墨烯+涡流风扇)及主板级AEC-Q104认证弥补缺陷,并完成等效十年寿命验证。但业内不少专家质疑其有效性:“AEC-Q104仅验证模块级可靠性,无法覆盖SoC内部数十亿晶体管的系统性风险。消费级芯片的晶体管级设计未考虑150℃结温下的电子迁移效应,长期使用后故障率曲线可能陡增上升。”
同类历史教训真实存在:2018款特斯拉Model S因采用英伟达Tegra 3消费级芯片,导致MCU故障率随使用年限飙升,最终因后视摄像头失效、转向灯失灵等问题召回,损失巨大。2023年某新势力车型在-25℃低温环境出现车机集体死机,进一步暴露消费级芯片的环境适应性缺陷。
汽车芯片的未来之路:敬畏生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被采访的专家表示,当李凤刚面对镜头说出“绝不拿用户练手”时,他守护的是汽车工业百年积淀的核心价值,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竞赛中,算力参数、生态优势、成本节省都是可量化的指标,唯有人类生命的尊严不可打折。
从吐鲁番60℃的炽热沙丘,到根河-40℃的极寒冻土,那些深藏于车体内部的芯片仍在默默坚守。它们不需要炫目的跑分数据,不追求华丽的营销话术,只在每一次转向、每一脚制动时兑现每一次安全守护。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如今在车规芯片上逐渐趋同的选择,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小米汽车在智能座舱核心芯片上选用消费级方案的做法,依然引发了业内的深度忧虑。被采访的专家指出,即便采取了散热强化和主板级认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级芯片晶体管级设计对高温、长期老化的先天不足。“将尚未经历完整车规验证周期(通常需3-5年)的消费芯片投入量产,本质上是将早期用户置于长期可靠性风险之中,牺牲核心安全冗余换取短期性价比优势,这与‘敬畏生命’的行业准则是背道而驰的,”被采访的专家如是评价。
记者 金瞳